“头雁队伍”领航乡村振兴国家级高级研修班
授业恩师——张正河
7月17日—7月21日,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北京企业联合会人才工作委员会承办的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头雁队伍”领航乡村振兴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在北京怀柔顺利开班并圆满结业(以下简称“高研班”),高研班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正河教授。
张正河教授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专题主讲教授,清华大学、人大客座教授,国家“三化同步”战略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农业职业教指委委员、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农业产业化学会副秘书长,省市政府的经济顾问和相关部委的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
图:“头雁队伍”学员与武拉平教授和张正河教授合影
张正河教授专业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统筹发展规划。曾主持国家重大、重点等省部以上科研课题50多项,获省部以上科技进步、社会成果等奖励 30 多项;发表在新华文摘、管理世界、瞭望、财经研究、经济学家、中国软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国际贸易、技术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农村金融研究、调研世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刊物上的学术论文 170 多篇;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延安、井冈山等国家和地方干部学院培训全国地市级以上干部3000人,县市书记(长)正职 3500 多人,副职 6000 多人;全国涉农企业负责人 9000 多人。策划主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民,中国农村,中国农业》三部曲被翻译成世界多个语言,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大使馆的标配。
张正河教授全程站立为我们授课
张正河教授以《发展特色产业的战略与策略》为主题讲解了中国三农三部曲、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开发本地资源,特色农业地道第一,要变着法子吃喝玩乐。县域是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在产业选择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资源、区位、历史等多角度研判确定适合当地的产业,并坚持规划不变、久久为功,将产业链科学嵌入县、镇、村中,实现协调发展。
在县域产业的选择上最关键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现在有些地方看到哪个产业火热就发展哪个,结果造成“千县一面”。每个县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千万不要急躁、盲目,要结合已有基础、资源禀赋等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而不是毫无基础地创造一个产业。“百千万工程”是一个高质量工程,不是“填空白工程”。
图:河北雄安麦聚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河北雄麦聚政务服务外包有限公司董事长、麦聚网创始人(CEO)、广宗家园网友会发起人邓国用学习桌牌。
比较优势有多方面,首先是硬资源,包括金属、煤、油等矿产资源。其次是自然条件,比如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动植物产品等。同时,区位因素、交通位置也是重要资源。另外,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良性环境。要避免同质竞争、一拥而上,我想从后端来谈,也就是考核机制,这是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如果都是按GDP考核,那结果就是每个县都去招商产业,一方面能落地的产业有限,另一方面强行招商到的产业不一定适合当地发展。在城乡协调发展中,应更多地让一部分懂农业、爱农业的有志中青年回到农村,在农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改造。
整理:麦聚网创始人邓国用